人工智能教研室专业特色

一、核心特色
该教研室的核心特色是 “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,聚焦AIGC应用前沿”。它充分利用了学院在影视艺术领域的传统优势,将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作为纯理论学科,而是作为赋能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核心工具,培养面向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复合型人才。
二、各专业特色总结:
1、软件技术专业:技术为基,赋能艺术
特色定位: 技术与艺术的“连接器”和“建造师”。
核心方向: 不局限于传统软件开发,而是专注于培养能利用AI技术(如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、大模型API调用)来开发具有“艺术智能”的Web应用和平台的人才。
具体体现: 学生可能学习开发智能视频剪辑平台、AI作画社区网站、虚拟人交互系统后端等,目标是成为既懂艺术需求又懂AI实现的技术开发者。
2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:内容为本,AI创艺
特色定位: 艺术创作的“革新者”和“实践者”。
核心方向: 将AI作为强大的内容生产工具,深度融合到数字媒体内容的策划、创作与制作全流程中。
具体体现: 学生将运用AIGC工具(如AI绘画、AI视频生成、AI音乐、AI写作)进行高效和创新的内容创作,专注于提升作品的视觉冲击力、互动性和创新性,是直接使用AI生产艺术内容的前沿人才。
3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:核心驱动,洞察前沿
特色定位: 应用领域的“探索者”和“解决方案提供者”。
核心方向: 深入理解AI技术的原理与边界,并重点探索其在特定领域(尤其是AIGC)的落地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。
具体体现: 不同于研究算法理论的学科,本专业更侧重于如何将现有的AI模型和技术(如大语言模型、生成对抗网络)应用于解决影视、游戏、广告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问题,进行技术选型、应用调试和效果评估。

人工智能教研室教学特色
本教研室深度融合“人工智能+”趋势,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构建了“技术为基、艺术赋能、项目驱动、产教融合”的一体化教学体系。其核心特色如下:
1. 项目驱动,贯穿全程
以来自行业真实的AI项目(如智能问答系统、电商数据分析系统、智能Web应用、AI短视频创作等)为核心载体,将各门课程的知识点有机融入项目分析、设计、实现、部署的全生命周期。学生通过“做中学”,不仅掌握了碎片化的知识,更形成了完整的项目思维和实战能力。
2. 案例引领,对接行业
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,引入智能医疗影像、金融风控、虚拟制片、智能交互设计等前沿行业案例进行解剖式教学。通过对真实场景、真实问题、真实解决方案的深入分析,使学生深刻理解AI技术的应用边界和价值,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3. 双线混合,翻转课堂
积极推行“线上+线下”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模式。利用MOOC、学堂在线等平台资源进行课前理论传授与基础训练,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深度研讨、难点攻关、项目实操和个性化指导。这种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,提高了教学效率。
4. 跨界协作,突出复合
充分发挥教研室专业集群优势,在教学中有机融合人工智能技术、软件开发能力与数字艺术设计。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,在项目实践中分别承担算法实现、系统开发、界面与视觉设计等角色,培养其跨学科沟通协作能力和“技术+艺术”的复合素养,以适应AIGC时代对人才的多元需求。
5. 产教融合,校企共育
与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,共同开发课程、共建实训基地。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、项目评审和毕业设计指导,将企业的最新技术、项目规范和职业要求直接融入教学全过程。通过“跟岗实习”、“顶岗实习”等环节,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锤炼技能,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衔接。